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關於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許多人以為修築長城是秦始皇開頭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這項浩大的工程即已開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諸侯國都於險要據點興建單個的防禦城堡及用於傳遞軍情的烽火台等設施,隨後逐漸在邊境上修築城牆,把這些城堡等設施聯接起來,形成一套有機整體,以抵禦外敵的侵擾。楚國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最早開始這項工作,為防韓、魏而築起「方城」,以後各國紛紛效仿。如齊國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區築起齊長城;魏國為防秦國,沿洛水河城築起魏長城;趙國為防齊、魏之敵,在漳水一帶築成趙長城。這些都被稱為戰國長城。除此之外,有的諸侯國,燕、趙、魏國,為抵禦北面遊牧民族(如東胡、匈奴)南下侵擾,在北方修築長城。隨著六國的相繼覆滅,這些長城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發揮著防止匈奴侵擾的重要作用。秦國最早的一條長城,修建於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塹洛」,沿洛河修築,以防魏國之敵。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國又築洛河中游的長城,「築上郡塞」,這是防禦趙國的。秦昭襄王時,又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這段長城由東向北,起自臨洮,至今陝西安塞縣境時分為兩支:一支止於秦國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則到達於內蒙古托克托縣十二連城附近的黃河岸旁。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從事國內的各項改革,但北方匈奴貴族集團覬覦中原財富,經常南下侵擾,匈奴貴族趁著北方的燕國、趙國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黃河河套地區大片的土地奪了過去,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同時對秦國的首都咸陽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在群眾中就流傳著「亡秦者胡也」的說法,可見問題的嚴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奪回河套以南地區。接著又奪回河套以北的陰山一帶的大片國土,重新設置九原郡。匈奴貴族的進犯雖然被趕走,但它的實力並未受到徹底的打擊,對秦國內地仍有很大的威脅,這就需要時刻防備匈奴人的再次進攻。於是秦始皇決定修築起一條新的長城。秦王朝從民間征發大批的民工,同時命令大將蒙括率士卒來修築長城。這條長城以六國時的秦、趙、燕國北部的原為防禦匈奴而修築的舊長城為基礎,修葺、增補,同時又建造不少新的城牆,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屹立於秦王朝的北方。這條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沿廣闊的黃河流域,依峻峭的陰山山脈,行經內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長約5000余公里,前後共用9年時間,終於修築起這抵禦外敵的屏障。2000多年來,總共有20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家修築長城,而且許多朝代修築的長城無論從長度、工程質量和工程規模上都可與秦朝長城匹比甚至超過秦長城。明朝統治者對長城的修築最為重視。這與當時北方蒙古各部經常縱兵騷擾中原地區有關係。明朝大規模修長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後,明長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東北部的山海關,經過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它隨著山脈的曲折盤旋,綿延6300公里,形成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一道氣勢雄偉的城牆。這一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代歷朝統治者徵調千百萬人,經過多年艱苦勞動,死亡無數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詩:「嬴政馭四海,北築萬里城。民命半為土,白骨亂縱橫。」長城的建築,絕大多數地段是以山脈為基礎,隨著山勢的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長城本身的高度從5米到10米不等。在山勢陡峭的地方,牆身就低一些,較平坦的地方牆身就高一些。在八達嶺上發現的一塊明朝石碑,上面記載1582年修長城的情況:幾千名士兵和民伕,總共才修了70多丈長的地段。可以想見,當時的工程是多麼艱巨。在那萬山重疊的山谷中和茫茫無際的荒原上,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頂風冒雨,經受著烈日和嚴寒,日夜不停地勞動著,建造出舉世聞名的宏偉工程。如果把修築長城的磚石用來改築成高2米半、寬1米的城牆,可繞地球1周還有餘。如果改舖成寬5米左右、厚0.3米左右的公路,就可以繞地球三四周。如果把歷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在10萬公里以上。秦代長城現在還保存著幾段遺跡。如在山西大同西北5公里地方,有段長城土色皆紫,人們稱為「紫塞」,據說就是秦朝修築的。在甘肅岷縣城西10公里,開城縣、環縣一帶都有秦朝長城遺跡。長城在風雪嚴寒的侵蝕下,受到了損壞。現在,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都有長城的遺跡。人們在北京八達嶺看到的長城,是明代修築的。萬里長城對阻擋遊牧民族的騷擾,保障內地的生產起過一定的作用,從而有利於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萬里長城的修築雖然給當時的勞動群眾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是勞動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創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和最雄偉的長城。據曾踏上過月球的美國宇航員說,從月球上看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見的兩項特大工程之一,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著名古蹟

1.中國 --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體現了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僅粗略地計算一下,修築長城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長牆,這道堵足以環繞地球一周而有餘!如果用來鋪設寬五公尺、厚三十五公分馬路,那就能環繞地球三四周。


2. 埃 及 -- 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大約建於公元前2700-2500年,是一個由五百萬多塊石塊砌成的立體三角形建築物,金字塔究境是如何建築的呢 ? 各方專家不斷研究仍然是一個謎 !!


3. 高 棉 -- 吳哥窟 吳哥窟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現存古跡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全部用石頭建構以及精美的浮雕藝術是吳哥古跡的兩大特點。吳哥古跡始建于公元 802 年,共有大小各式建筑 600 余座,分布在約 45 平方公里的叢林中。 如今吳哥窟的身影出現在很多記錄片以及電影裏,比如《古墓奇兵》、《花樣年華》、《兄弟》等,另外更是被印在柬埔寨國旗上.



4. 印 度 -- 泰姬馬哈陵 泰姬馬哈陵 由伊朗人設計,為波斯文化格調的花園式建築,總占地面積 17 萬平方公尺,其中主體建築為正方型,占地約 3600 平米。陵墓建築頂部為圓球形,四周有四個由柱體支撐的小圓球頂,遠看酷似清真寺的宣禮塔。這種圓頂式結構是典型的伊斯蘭建築風格,象徵蒼天在上和天地合一。據說,整個陵墓內裝飾有幾十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貴寶石,使陵墓更顯其價值!



5. 義大利 -- 比薩斜塔 始建於公元1174年的比薩斜塔為8層圓柱形建築,高54.5公尺。塔身牆壁底部厚約4公尺,頂部厚約2公尺。塔內共有螺旋狀樓梯294級,登上塔頂可眺望比薩城全景。該塔在建造過程中因基礎沈陷而出現傾斜,但建塔工程在傾斜狀態下仍於公元1350年完工。由於該塔偏離中心垂直線5.2公尺,成為聞名全球的建築奇觀。 1985年義大利文化部由於擔心比薩斜塔的傾斜角度太大而有可能倒塌,宣佈正式對遊客關閉,當時比薩斜塔的塔心已經偏離垂直線超過 4.5 公尺,為了拯救這一歷史名勝,各國建築學家和防頃技術專家想盡了辦法並隨後展開了長達 10 年之久的維修和防頃工程。現在已於 2001 年 12 月 15 日重新開放遊客參觀。



6. 法國 - 羅浮宮羅浮宮是世界知名的美術館,典藏豐富,其建築具有歷史性,也是世界著名的古蹟,是法國由文藝復興至新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建築代表作品。長久以來,羅浮宮受限於原有建築的影響下,卻無法達到現代美術館應具備的設施,如何更新則成為羅浮宮難解的大問題,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在第一次總統記者會上宣布將羅浮宮現代化,使法國著名的歷史建築物成為真正的美術館,促使羅浮宮能成為世界上最大而現代化的博物館。直得一提的是法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是由建築大師 貝聿銘 I.M.Pei於1993設計建造,玻璃金字塔是座四角錐的造形,高約21.64公尺,是羅浮宮舊建築高度的三分之二,底邊和建築物平行,地面上凸出三個小金塔對著三個通往不同的館,外圍著水池,池面如鏡,倒映雲天與建築,水池有巨柱噴泉,像水晶柱般的襯托著玻璃金字塔,增加建築與景觀整體性。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三國時代戰爭英雄的風雲際會與鬥爭;故事背 景是在東漢末年,由於黃巾之亂,到最後演變成群雄割據,各自雄霸一方,雖名義上仍是大漢天子的統治,實質上卻不是這樣,而最出名的君王人物像是董卓、袁術、袁紹、劉表、曹操、孫堅、劉璋、司馬瓚……等人物,但最後殘留的就是造成三國局勢的曹操─人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劉備─漢代中山靖王之後,正統皇室並以仁德治理國、以及孫權─江東小霸王孫堅之子,雄霸江東一帶,以這三人為首的時代,其中也有些出名的人物如關羽、張飛、孔明、趙雲、周瑜、曹丕、魯肅...等眾人,故事裡有令人欽佩的結義手足之情、令人感到全身沸騰的打鬥、有趣的軍師們鬥智的場面,以及在上位者為了追隨他的人民受害而難過落淚的悲劇,諸如此類的情節。例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火燒赤壁」、「關公五關斬六將」、以及「空城計」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乃至於三國人物方面,忠勇雙全的關公、神機妙算的孔明、以及亂世奸雄曹操,更是《三國演義》之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